广州市民俗文化你知道有哪些吗(广州民俗特色简介)
广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府文化的发祥地。广州是南部战区司令部驻地 ,国家物流枢纽,国家综合性门户城市 ,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是通往世界的南大门,粤港澳大湾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以及一带一路的枢纽城市 。
广州珐琅制作技艺,流传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的传统民间技艺,广东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23年2月,广式老婆饼制作技艺升级为广州市市级非遗项目。画珐琅是用珐琅直接涂画在金属胎上,经过烧制后显色,富有绘画趣味。画珐琅,分为彩绘与单色描绘两种,多画肖像、人物、风景、静物与历史神话、宗教画。除了制做瓶、盒、盘、碗之外,还用于家具、钟表、化妆盒子的嵌件。制作方法是先于红铜胎上涂施白色珐琅釉,入窑烧结后,使其表面平滑,然后以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绘饰图案,再经焙烧而成。
广东牙雕又称南派牙雕,以象牙为原材料进行雕刻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广州牙雕有两千多年历史,早在西汉南越王墓的挖掘过程中就曾出土过牙雕文物。经过匠人代代钻研创新,广州牙雕逐渐凭借镶嵌、雕刻、编织三大类技法称雄全国。
按工艺技法,广州牙雕有雕刻、镶嵌、编织三大类。雕刻多采用阴刻、隐起、起突、镂雕,最擅镂雕,主要与广州独特的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广州气候温暖湿润,象牙不易脆裂,宜于制作钻镂、透雕的作品,再加上原先的工艺水平,镂雕逐渐成为广州牙雕工艺最具特色的技艺。
五羊传说,流传于广东省广州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民间文学,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五羊传说是一个关于古代广州城的神话传说故事,是广州市别名及广州市内若干地名等的来源。唐诗中已经开始使用五羊称呼广州城,而传说故事则可以追溯到晋代的记载,有数个略有差异的版本,明代以后基本定型。一般认为五羊传说表现了中原先民开拓岭南的历史。2007年5月9日,五羊传说入选广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Ⅰ-1;2007年6月18日,入选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Ⅰ-1 。
黄阁麒麟舞,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的传统舞蹈,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阁麒麟舞是一种自娱自乐的舞蹈。属于广东省文化遗产之一。
广州南沙区黄阁镇的麒麟传说和麒麟舞始于明代,发源于黄圃横档村。麒麟造型是根据古代传说中麒麟的样子——龙头、狮身、鹿角、羊头、牛尾的仁兽形象做成的。近年来,黄阁镇高度重视传统艺术和群众性文化活动,把麒麟文化作为该镇的品牌文化来打造,组织力量把一度中断的麒麟舞挖掘整理重光。
舞火龙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代表地是广州市白云区石马村、清湖村、平沙村、夏茅村、大朗村、江村村。
据说舞了火龙后可以趋吉避凶,风调雨顺。以前用稻杆扎成龙头、龙身的形状,插上燃着的香,由青壮小伙子赤膊上阵,挥舞舞动。现代以藤草、榕树叶等制成,一般龙头约50公斤。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中秋节(舞火龙)是广东省省级非遗,其来源一说与刘伯温号召百姓舞火龙起义驱赶元兵有关,一说与清咸丰年间村民以舞火龙驱赶蝗虫有关。在白云区江高镇、均禾街、白云湖街及周边地区每年中秋节都开展舞火龙活动。
舞火龙,俗称烧龙,是客家人传统的民俗活动,大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举行。客家人用竹篾、稻草扎成金龙形状,在金龙上安爆竹、插香火,配以锣鼓,燃放舞动金龙,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民间信俗(波罗诞),又称南海神诞、南海波罗诞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地方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每年农历二月十一日至十三日,为海神(火神祝融)诞期,许多民众都前来南海神庙游波罗。波罗诞的民俗活动包括水上庆会、四乡会景(即五子朝王)、化妆巡游、龙狮相会、飘色表演、大戏杂耍、龙舟盛会、文人雅集、万花舆、花朝节等,还有波罗鸡、波罗粽、波罗符等特色产品。
2007年5月9日,波罗诞入选广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13日,波罗诞入选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5月23日,民间信俗(波罗诞)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Ⅹ-85 。
木偶戏(广东木偶戏),广东省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广东木偶戏又称岭南木偶戏。元代时,浙、闽两地木偶戏艺人随南宋朝廷南渡,将这一表演艺术传入广东,自粤西地区传承、发展并传播到全省。清末民初,广东木偶戏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2011年5月23日,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申报的木偶戏(广东木偶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IV-92)。
以上民俗活动你知道吗?欢迎留言评论。
看更多的相关作品,请收藏我们的网站:https://www.kklift.cn/(KK生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