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阅读】广东话有多强,你识得唔识得啊(广东话识别)
点击上方可订阅关注我们哦!
广东话有多强,你识得唔识得啊
作者:图南
来源:地球知识局
微信平台编辑:周悦
无数人对粤语的印象都停留在了古装港剧的武侠豪情里,或者一提到粤语就想到什么都吃的广东人,粤语也一直因扑街丢雷楼某等热门词汇而强势存在网络世界。
这只居居不知能被做成多少道美味
广东使用粤语的人口大约有6700万,广西粤语使用人数大约为2500万、香港700万、澳门55万,再加上新马泰等海外国家的使用者,全球将近有1.2亿人口使用粤语,超过韩语(朝鲜语),约等于日语,影响力更是比人口数更大。
汉语家族中的国际化先锋...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来看看发源于偏僻山坳中的粤语是如何成为中华方言扛把子的。
始皇南取百越
粤在早期并非单指广东地区,而是指两广地区,粤语的发源地也并不是广州所在的珠江三角洲,而在于西江中游(今广西东北部)。
除了北方的广阔平原地带外
四川和岭南(广东、广西)都是相对独立的版块
并且由于不同条件而形成强烈的独特地域文化
岭南对于中央王朝而言,自古以来都是一块化外之地。从中原进入粤地,首先要跨越横亘东西的长江,并且翻越树木高大密集的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揭阳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顺着复杂的江流水系南下,才能进入两广的核心区。在广西北部,沟壑纵横的喀斯特地貌又是一道天堑。
要去一趟可是很不容易的
恶劣的生存环境和极度不便捷的交通,使得春秋战国时期忙于称霸中原的诸侯们根本无暇理会这块蛮荒之地。
连当时最南方的楚国
对于更南方的世界也所知不多
所以起名字也颇为概括含糊
(底图来自历史地图集)
当中原地区实现统一之后,探索南越的条件也逐渐成熟。正值人生巅峰的秦始皇嬴政怀揣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野心,当然不愿意放过神秘的百越之地。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开始,秦朝发兵南取百越。四年之后秦始皇再次征调五十万大军,兵分五路南下。
甚至包含了今天越南的一部分
也为西汉进一步向南发展打下了基础
这几十万大军则成为当时地广人稀的岭南地区第一次大规模移民,他们来带来了成熟的中原文化和语言。随着秦朝末年的解体,此处新到的秦军更是失去了和母国的联系,不仅与当地人通婚混血,还以当地越文化为基础,以汉地先进的行政方法进行管理,组建了赵氏南越国。
到了汉朝,汉灭南越国之后,加强对南越的控制,将岭南地区分为九郡,而为了便于管理这九郡,郡治设立在了西江中部的苍梧地区的广信。
九郡其中有两郡(儋耳、珠崖)后并入其他郡
所以也可称为七郡
(底图来自历史地图集)
广信城为广西诸河汇聚之处,往北可以通过灵渠水路运输直达中原和关中地区,在当时中原王朝对岭南地区尚不熟悉情况下,广信城可谓是控辖南越的战略据点,但是也成为了南下中原移民的中心。中原移民带来的汉语言也在此地交融,出现了独特的特点的方言,这就是粤语的雏形。
广西诸水在梧州(广信)汇聚
实乃两广之间水运之枢纽
南人能言晋语
东汉末年,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主政东吴的孙权将南越视为大后方,派兵夺取南越地区,并将郡治设在番禺(今广州市)。吴国人凿通了五岭东端的大庚岭的水路,加强了南北的联系,粤东海道航线也在此时被大力经营。
大庚岭通道可以使移民
更容易从赣江流域进入到珠江流域
(从赣州出发也可向东进入福建)
这些道路的开辟为后来大规模移民岭南创造条件,也促进汉人的文化和语言从西江向珠江三角洲扩展。然而因为交通和人口因素,当时的珠江下游民族融合和经济发展依然缓慢。
享受着静好岁月的岭南人没有想到,此时北方中原地区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晋永嘉年间,中原晋王朝发生内乱,北方游牧民族趁虚而入,爆发五胡乱华,曾经繁荣富庶的中原因为战乱变成焦土,迫使世代定居于中原地区的汉人纷纷举家仓皇南逃。这是历史著名衣冠南渡,这同时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开端。
中央政府崩溃,胡人南下,中原板荡
大量人口南下长江流域,部分继续向南转移
(还有小部分向西北转移,实现了文化在西北的部分复兴)
此前中央王朝对于岭南地区一直采用以俚治俚的方略,册封大量南越地区本土原住民为管理者。但在中原大族大举南下的背景下,原住民也开始主动接受来自中原文化的洗礼,直接促进了岭南地区文化和语言的融合。成熟完善的古中原汉语开始与当时流传于西江和珠江一带的古代粤语融合,催生了粤语的成长。
而统治北方二百七十多年的北方民族精英,在语言和文化上不断影响着中原汉民,让中原汉语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南北两地的语言都在经历着快速的变迁,差异也越来越大。得到公认的结论是,粤语保留了大量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汉语的音素,充满了古风古韵。
粤语具有完整的九声六调,较完整而稳定地保留古汉语特征。在粤语日常交流中依然有大量文言文当中会出现的语法,比如,悠然地走在街上叫行街,快速地跑则叫快走,吃饭和早茶说成食饭(食嘢)和饮早茶,还保留了许多宾语后置现象。
粤语正字和平仄
虽然现在广东青年也未必能搞明白
正如唐朝诗人张籍在《元嘉行》中所描述:南人至今能晋语。粤语也从这一时期开始逐步进入稳定时期,与同样外来的客家话在岭南并存。
两种语言能够同时保存,主要是因为岭南地区丘陵高山密布,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切割出不同的小文化区。这同样也使得粤语内部也产生了大量分支,逐渐分成广府、邕浔、高阳、四邑、勾漏、吴化和钦廉等七个粤语片区。到今天各个片区粤语发音各有差异,有些甚至难以互相听懂。
不过和地理样貌类似的浙江、福建两省不同,粤文化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核心地带——广府。这里的粤语方言也因此成为了广东各地心向往之的口音,大致上统一了粤语区的发音标准,尤其是在正式场合的交流当中。
粤流席卷江湖
1895年,广东人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北京领导公车上书,要求变法自强,一时名声大噪。光绪帝特别赏识康梁的文章,亲自召见康梁二人进宫。康梁欣喜若狂,却万万没想到到了御前,才高八斗的梁启超一口广东腔让年轻的光绪帝一头雾水,如同面对一个外国人。变法计划差点毁于一旦。
所以这就是《建党伟业》的导演
找张家辉出演梁启超的原因?
图为《建党伟业》剧照
这个故事被记录在主张变法维新的王照的《梁启超年谱长编》中,应有一定的可信度,也说明到了近代,对于北方人而言,粤语依然是一种陌生而奇怪的语言。
连皇帝都没听懂,老百姓更加不知所云。
但粤语显然属于那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事物,虽然在影响力不够,却在海外大行其道。在奉行一口通商政策的晚清,广州是唯一可以与其他国家贸易的口岸。
很多外国人来到后掌握的汉语是粤语而非北方官话。在今天的遗存,则是英语里大量出现的广式单词,比如lychee(荔枝)和Cantonese(广东人或者广东话)。
相信大家在许多近代的港片中
也会看到不少操着一口流利粤语的外国人
下为周星驰电影《算死草》截图
在社会底层,粤语也在向外传播。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开始直接贩卖华工,根据《华工出国史料汇编》记载,1881年到1930年仅仅从澳门出发运抵个海外殖民地的华人就约有830万人。
他们大多数在国外充当奴隶和苦役,并且被迫选择抱团而居,最终在全世界形成了多个华人聚居区。这些聚居区后来被称为唐人街,而粤语一度被认为是标准话,成为外国人对语言最初的印象。只是今天各地都有出国参观的人,看到这些唐人街里的广式语言文化,难免觉得不熟悉。
黄飞鸿差点就教印第安人粤语了
粤语真正风靡全国是在改革开放后。临近香港,又是天然港区的广东成为了全国淘金者的梦想乡。但南下的移民第一次来到广东时,却被粤语搞得晕头转向。
为了更好地和香港人交往,学好粤语就成了他们淘金的第一步。粤语开始进入了主流文化圈的视野。
不过更重要的还是娱乐圈的贡献。
80年代,《霍元甲》风靡全国,主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被广为传唱,许多内地人初次感受到了粤语的神秘风采; Beyond乐队的《光辉岁月》等作品打动了无数人,甚至引起学习粤语的热潮;后来的四大天王名震全国,在内地圈粉无数,许多少女拿着自己手抄的歌词本在播音机前学唱粤语歌词……
当然也少不了这两位
以及一众优秀的粤语电影
粤流风靡背后依托的则是粤港澳地区高速发展的经济。当时毗邻香港的深圳高速崛起,小县城迅速变成了大都市,整个珠三角地区也在迅速发展。
港剧里面那些讲着粤语,时尚靓丽,穿梭在高楼当中的白领精英,满足了许多年轻人对未来都市生活的憧憬和梦想,吸引着他们一批又一批南下寻梦。粤语的各种腔调,也成为了各地人调侃富人时必备的元素。
典型港剧办公室配置
时至今日,粤语依然是华人世界中的主要语言之一。
纵观粤语从西江山坳里一路发展到拥有过亿使用者的发展史不难发现,粤语的一端连通祖先们的古老语言,另一端则在适应现代的日新月异;她寄托着游子们的乡愁,同时也承载着移民们的希望。
从上古的衣冠南渡再到今天的笑迎八方,粤语在从未间断地开放环境中迸发出强大生命力,绵延千年至今,它构建了整个岭南地区的风骨——开放、自信和包容。
最后强推一部子华哥9.2分的港剧
《男亲女爱》
另外,近来发现北方了解黄子华的人并不多
大家一定要去看看他的栋笃笑
(b站上好像有)
数字经济智库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为了更好的服务数字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强数字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理论交流、实践交流。来自数字经济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成立了数字经济智库,为数字的建设添砖加瓦。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担任名誉院长,知名青年学者黄日涵、储殷等领衔。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是数字经济智库旗下的专门平台。
看更多的相关作品,请收藏我们的网站:https://www.kklift.cn/(KK生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