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旅与纪实影像价值共创”论坛在广州图书馆举办
11月30日,广州图书馆、广州美术学院、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主办城市文旅与纪实影像价值共创主旨论坛。来自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纪录片、人类学界的专家学者齐聚广州图书馆,围绕纪实影像创作与城市文旅如何实现双向赋能与价值共创展开探讨。
城市文旅与纪实影像价值共创主旨论坛现场。
1
纪实影像创作与城市形象传播相得益彰
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认为,在泛影像化和泛媒介化相叠加的时代,影像与现实的关联性空前加强,新媒体赋予了影像创作者以城市意义阐释者的权利,这使得影像创作有可能突破传统意义上的记录与表达的格局,转而演变为城市文化形象重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城市文旅发展而言,要通过纪实影像完成城市文化形象的重塑,城市可根据影像传播流量的要求重新规制它的形象,重新提炼城市文化的传播价值,由此来完成城市文化形象的重塑。
国家一级导演许继锋从影像创作者的角度分享了城市文旅影像围绕热点引发公共传播的基本逻辑,认为在城市的影像化叙事里,纪录片在城市文旅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纪录片边界被不断拓展,创作者一方面要注重在城市影像叙事中加入人生故事的呈现、人群情感的挖掘、社会话题的触达以及创意元素的加持;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避免过度营销,通过简约表达和极致体验回归城市影像美学最本真的价值。
作协《文艺报》艺术评论部编辑许莹从媒体的角度分享了对城市文旅与纪实影像实现价值共创的思考。一是城市文旅纪实影像作品需要流量,更需要质量,在传播时可尝试更精准地定位垂类受众;城市要把各种网红打造成文旅长红,以更高品质的服务迎接影像传播带来的流量,将纪实影像作品受众转化为文旅消费者。二是在国际传播中,对人类共同情感经验的关注以及表达手法的创新让纪实影像作品不但更容易走出去,还更能够留下来,引发国际受众的情感共鸣和体验向往。
深圳报业集团高级记者余海波是一位纪实摄影师,也是一位纪录片导演,用大量纪实影像作品记录和呈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的发展变化,真实记录了深圳普通人的生活境况。他认为,纪实影像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应当是对人性情感和生命温度的关注,最大价值在于对影像本体的心理诉说。因此摄影师、纪录片导演作为城市纪实影像的参与者,应当关注城市中的生命存在,记录他们与城市的关系,通过纪实影像挖掘和呈现城市的人文价值。
2
纪实影像与城市文旅双向赋能
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庞涛以民族志影片《景观·村落》为例,介绍了在贵州肇兴开展田野调查和拍摄民族志影片的经历,阐述了如何以空间的日常生活实践为路径,审视空间、景观与旅游资源之间的关系。指出村落的有形空间与无形的社会文化空间通过互动,可以使有形空间获得文化和象征意义,使社会文化空间在地方性叙事中得以确认与延续。传统村落的空间和生活实践可以通过时间化和空间化的转化,开发成为旅游资源,而游客可以通过旅游等体验方式获得实践性、经验性和知识性的体验,这种景观资源化的方式也是城市文旅借鉴和应用的方向。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黄桂萍在主旨发言中指出,从近年大量涌现的微短剧作品来看,受欢迎的微短剧具有强烈的纪实基因,将地域文化、旅游景观、红色文旅资源等元素巧妙地编织进短小精悍的故事中,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与行为参与,实现线上种草,线下引流。在政策、媒介和产业的共同推动下,未来微短剧+文旅还可以通过深挖文化资源、紧跟社会话题、引导用户共创等方式,为城市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业态创新注入新动能。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邓启耀表示,城市既是一个物理空间,也是一个汇聚各类群体的文化和精神空间,因此城市不仅仅是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文旅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进行主客反转,尝试从城市之外的视角进行观察与反思,另一方面需要对文化遗产建立正确的认知,在打造文旅品牌的同时,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
公共文化服务与纪实影像融合创新
广州图书馆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副研究馆员曾洁介绍了公共图书馆收藏纪实影像的渊源和内容,认为纪实影像与图书馆通过资源与空间的双融合,不但可以构建跨媒介的知识探索平台,为公众提供一体化的知识服务;还可以创造具有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场域,推动社会教育和公共交流。未来,图书馆可与用户共同参与到纪实影像生产(转化)——传播——价值体验的各个环节,创造彰显城市文化形象和内涵、具有传播影响力、符合用户喜好的纪实影像内容,共同奏响文化传承和传播的新旋律。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馆长罗奇介绍广州美术馆也会收藏一些实验短片,主要是当代艺术家通过实验性探索来表达对于城市、对于人以及社会现状的一些思考,对公众同样也有启发意义。他认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可以利用纪实影像进行宣传推广,例如发动广大市民进行探馆、打卡等创作,从个体体验去发现和传播不一样的美。在此过程中,多元的创作主体和传播主体也会启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不断思考去拓展、延伸或者丰富纪实影像的边界。
中山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熊迅表示,民族志影像和人类学电影保留了大量文化符号和文化现象,可以催生新的文化解释,是文旅推广和宣传的重要资源。针对该类影像的传播场合集中在高校、博物馆或图书馆等科研或教育系统的现状,他认为应当推动民族志影像和人类学电影通过更多公共文化服务走向公众,在对话和互动中感受公众的期待,丰富自身内涵,同时也可以启发更多人回归真实,用纪实影像去探索世界、洞察社会、关照个体。
在活动现场,深圳报业集团高级记者余海波、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赵国良、摄影师占有兵向广州图书馆捐赠纪实摄影作品,广州美术学院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向广州图书馆捐赠视觉人类学系列丛书一批。广州图书馆副馆长陈深贵代表馆方接受捐赠,并为捐赠者颁发馆藏证书。
广州图书馆副馆长陈深贵向余海波颁发馆藏证书。
广州图书馆副馆长陈深贵向赵国良颁发馆藏证书。
广州图书馆副馆长陈深贵向占兵颁发馆藏证书。
广州图书馆副馆长陈深贵代表馆方接受广州美术学院视觉文化研究中心赠书。
近年来,广州图书馆广泛引入多类型的纪实影像作为文献资源,持续推进以数字化形式保存、开发和利用资源,为文化交流、公共教育、学术研究等公共服务提供支持。在活动现场,广州图书馆特别发布了纪录片大师资源专藏和广州城市影像专藏。纪录片大师资源专藏包括让·鲁什、弗雷德里克·怀斯曼、雅克·贝汉、司徒兆敦、陈汉元等一批国内外纪录片人的学术访谈影像,以及电影教育先驱孙明经及夫人吕锦瑷的手稿、信件、藏书和底片等珍贵文献千余件。广州城市纪实影像2.45万余小时,其中最早的是1898年美国爱迪生公司拍摄的广州城市影像,还有1920年前后法国百代公司拍摄的广州城市风貌、1950年中苏合拍的彩色纪录片《锦绣河山·解放了的南方》等。这些珍贵纪实影像资源将在未来陆续通过广州图书馆智慧媒资服务平台向公众提供查阅服务。
作为(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主题系列学术活动,广州图书馆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的公共学术品牌纪实影像照见未来已连续举办三年,为学界、业界与观众搭建了沟通与交流的桥梁。今年系列活动除了主旨论坛和纪录片创作培训,还将在12月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纪录片公益展映,为公众呈现丰富多元的纪录片作品,让广大市民深入感受纪录片文化的魅力。
采写:南都记者 吴凤思 刘益帆 通讯员 张雷
摄影:宁远燊
看更多的相关作品,请收藏我们的网站:https://www.kklift.cn/(KK生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