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两千年广州城建史!广州小马站遗址考古成果令人惊叹
12月27日上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小马站一流水井古城遗址现场举行媒体通报会。该遗址考古挖掘工作取得阶段性突破,为揭示广州两千年的城建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遗址位于广州古城腹地的核心地带
广州小马站—流水井古城遗址位于越秀区中山五路南侧、教育路东侧,地处广州古城腹地,处于广州古城至珠江北岸地下文物埋藏区的核心地带。1996、1998年,曾在遗址东北部发现一段东汉、东晋、南朝时期的城墙,系当时广州城的西城墙,在遗址周边也曾发现较多重要遗址。
自2024年1月起,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项目用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达2400平方米。遗址内的文化遗存非常丰富,从汉代一直持续至晚清民国时期,已清理出汉至清代各类遗迹572处。这些遗迹包括东汉晚期、东晋、南朝及唐代的广州城西城墙,五代南汉时期的大型建筑基址,唐宋时期的西湖石筑、木构堤岸,以及明清时期的流水井古道和清代书院建筑基址等。
其中,东汉城墙的揭露尤为引人注目。该城墙呈南北走向,揭露长11.6米、宽10.1米、残高0.8米,用山岗土夹杂筒瓦、板瓦、陶器残片层层夯筑。据考古专家分析,这段城墙很可能是交州刺史步骘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在南越国时期建筑基础上重建番禺城时修筑的,与步骘迁州的历史相印证。此外,东晋、南朝城墙在东汉城墙基础上不断修缮、加建,并沿用至唐晚期,说明广州城的西界在近700年间未发生变化。
除了城墙,遗址内还出土了大量砖瓦、瓦当等建筑构件和城防用具,以及汉至民国时期的陶器、瓷器、铁器等文物共2800件(套)。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广州古城的历史风貌,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遗迹揭示广州城外水域的变化历程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遗址内的唐宋西湖及东侧堤岸遗迹揭示了广州城外水域的变化历程。南汉湖岸石护堤、宋代砖驳岸和唐宋时期木堤岸结构的发现,反映了这片水域经过了唐甘溪西支、南汉仙湖和宋西湖三个阶段的变化。宋代疑似码头的建筑基址的发现,则进一步证明了广州在宋代可能有一处码头自子城外向西湖内伸出。
此外,明清时期流水井古道和清代书院建筑基址的发现,也为我们研究广州古城功能布局和城市变迁提供了重要线索。
清代书院建筑基址西部,考古人员在现代层下还发现了6处房址,房址砖均为砖结构建筑,排列有序、布局整齐,呈东西向分布。初步来看房屋有四间、五间多种形式,整体东西长21米,南北约14米,房基垫土厚约30厘米,内间门位置不一,地面经过处理,坚硬、平整。
小马站—流水井古城遗址地层堆积深厚、出土遗物丰富,建筑基址密集,延用时间较长,各时期建筑或等级颇高或规模较大,是小马站一带一直处于广州古城核心区的重要实证。遗址内的文化堆积多呈斜坡状,东高西低,高差最大可达10米,反映了这一区域从东部古城墙所在岗地向西部古西湖水域的地形变化,对广州古城历史地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遗迹表明,在明代广州三城合一后,这一带经过淤积已成为广州城市中心的繁华区域。这一重大考古发现不仅进一步明晰了广州古城的发展和变迁,还为认识广州古城的结构布局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郭昊奇
看更多的相关作品,请收藏我们的网站:https://www.kklift.cn/(KK生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