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市规划:绘制面向2035的宏伟蓝图(广州城市规划2025)
一、批复背景与总体定位 1.1 规划获批情况简述
《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于近日获国务院批复啦,这可是意义非凡呢!要知道,我国在 2018 年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制度后,致力于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 多规合一,但这是个相当复杂的任务呀。而广州凭借在 多规合一 方面已有的良好实践经验,以及各项规划较强的实力,被国家选为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唯一试点。国家希望广州先行示范,探索我国超大城市如何编制国土空间规划,让其既能完成过去三大规划的功能,又可以删繁就简、便于操作。这次《规划》获批,无疑是国家对广州规划经验、成效以及技术进步的认可,还为超大城市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 广州范本,对广州后续的城市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引领作用呢。
1.2 城市总体定位解读广州在《规划》中的总体定位那可是有着多重身份哦。它既是广东省省会,又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个个身份承载着深厚的底蕴与责任呀。而且呀,这次规划还赋予了广州新的性质,像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等。
先说这 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我国幅员辽阔,需要多个国家中心城市来带动发展,广州凭借千年历史的积淀和传承,一直是东南沿海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中心、综合功能服务中心和交通枢纽,以及对外开放门户之一,国务院的批复更是对广州中心地位的肯定,期许着广州未来能更好地发挥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呢。
再看 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这一定位,广州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一口通商对外交往历史悠久,涉海程度很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承担了众多海洋治理、服务和环保等功能,众多海洋研究机构、高校、院所等都汇聚在此。如今,广州正立足河口型海洋城市特征,在海洋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诸多方面不断发力,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积极探索海洋领域式现代化的广州方案呢。
还有 科技教育文化中心 这一身份,意味着广州要承担起国家科教中心和人才高地、国际科教文化交流、世界级岭南文化旅游目的地等职能,加快推进 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世界体育名城 建设,为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创造理想的环境。
这些定位综合起来,全方位体现了广州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重要地位,彰显着广州独特且多元的影响力呀。
二、空间战略布局规划 2.1 整体空间结构广州构建了 一带一轴、三核四极 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镇空间结构。其中,一带 指的是珠江高质量发展带,它可是展示老城市新活力、链接珠江口东西两岸发展的重要纽带呢,就如同一条璀璨的项链,串联起沿线的发展资源与机遇,有力推动其成为引领湾区发展的战略廊道。而 一轴 为活力创新轴,这是广州联动湾区东西两岸的战略脊梁,沿着这一轴线,创新资源不断汇聚、流动,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再说说 三核,分别为中心城区、东部中心、南沙新区,它们可是承担全球城市功能、展现国际大都市时代活力与独特魅力的核心区域呀。中心城区持续强化核心功能集聚,同时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东部中心正加速构建广州现代产业体系核心集聚地;南沙新区更是被重点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关键引领作用呢。
还有 四极,也就是国家知识中心城、北部增长极、狮子洋增长极、从化绿色发展示范区这四个外围综合新城。它们通过复合交通枢纽建设、优质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外溢等多种方式,辐射带动周边区域高质量发展,让整个城市实现网络联动和全域繁荣,避免了发展的不均衡,让各个区域都能在这一空间结构下找到自身的发展定位与机遇,共同推动广州城市的蓬勃发展,在区域协调等方面起到了极为积极的影响呢。
2.2 区域协调发展策略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扮演着核心引擎的重要角色呀。一方面,它全力服务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比如通过打造诸如 天河区港澳青年之家 这样的平台,为港澳青年提供 创业孵化、公共服务、展示交流、社团联络 一站式服务,帮助众多港澳青创项目落户,吸引和帮助港澳青年一代到大湾区学习生活,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能在内地扎下根来。同时,广州积极推动南沙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像国家出台《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支持南沙在实施应用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标准、加快应用海洋科技创新要素等诸多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原创能力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助力大湾区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南沙也在不断深化与珠海横琴、深圳前海等重大平台的协同联动,打造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提升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能力。
在与周边城市合作方面,广州也是动作频频哦。在生态上,协同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共同守护珠江流域等生态环境,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在交通领域,更是有着长远且细致的规划,《国土空间背景下的广州与周边城市交通互联互通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形成广州与周边城市 210 条通道规划(轨道 59 条、道路 151 条),加快构建 湾区 1 小时交通圈 和 邻穗地区 1 小时通勤圈,加强与深圳 双城 联动,推动与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融合发展,共建 100 公里 黄金内湾,还与佛山、东莞、中山、肇庆、清远等邻接城市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跨城通勤、产业协作、生态保护修复联防共治、治理协同等方面加强联动,推动更高质量的广佛同城、更高层次的广清一体化和穗莞惠合作等,通过这些合作举措,不断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让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整体能够更具凝聚力和竞争力呢。
三、四大核心功能规划 3.1 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广州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方面有着一系列颇具前瞻性的规划举措。一方面,广州会进一步加强大型会展优势,像大家熟知的 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州博览会 等展会,其国际影响力将会得到持续提升。同时,还会优化全市展馆功能布局,在琶洲、空港等地区规划建设一批会展综合体,不断巩固会展之都的地位,吸引更多国内外展客商汇聚于此,增强商贸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此外,广州积极发展跨境电商、离岸贸易、服务贸易等贸易新业态。凭借着诸如(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南沙片区、广州黄埔综合保税区等特殊经济区域以及电子商务集聚区的平台优势,让贸易形式更加多元化,也为外贸进出口增添了新活力。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广州市跨境电商实现九年增长 136 倍,进口规模连续九年全国第一,跨境电商综试区连续 3 年在商务部 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评估 中位列全国第一档 成效明显 呢。
在推动服务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上,广州也下足了功夫。通过整合资源,促使二者相互助力、协同发展,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与总部经济核心区、南沙特色金融与总部商务区,进一步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而且,还将依托珠江打造世界级消费服务业发展带,建设 5 个世界级地标商圈,全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吸引全球高端消费资源集聚,从多方面巩固广州作为国际商贸中心的地位,让这座千年商都在全球商贸舞台上持续绽放光彩。
3.2 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为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广州规划了清晰且有力的发展路径。首先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产业底蕴和完备的工业门类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当前广州拥有 41 个工业大类中的 35 个,工业经济总量、综合实力、质量效益等指标稳居全国城市第一方阵,是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以及整个华南生产制造业的最主要产业链总部基地和供应链中心,这都为新型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广州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鼓励企业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比如,引进培育树根互联、赛意、亿迅等一批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平台,面向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集群打造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在线定制、柔性生产、共享制造等新模式深入应用,提升产业效率和质量。
同时,广州也在全力推动人工智能发展,聚焦高风险高收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创新孵化实现产业超前布局,提升产业战略引领力,打造产学研创新雨林。像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和新材料、现代高端装备等众多产业链上,都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促使产业链条化发展,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通过这些手段,广州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能稳固经济基本盘,又能谋求长期突破,打造 新兴产业 + 特色产业 + 未来产业 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方位提升广州制造业水平,让制造业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支撑。
3.3 全国综合性门户构建在构建全国综合性门户上,广州有着多维度的规划布局。强化国际航空、航运、铁路枢纽功能是关键一环。在航空枢纽方面,会加密航线,形成全球 12 小时航空交通圈,推动白云机场集疏运设施建设,实现与大湾区城市 1 小时可达、与邻近省会城市 3 小时可达,并且弥补单一机场发展韧性不足问题,推进形成多机场体系;航运枢纽上,优化整合港口功能布局,加快港航设施建设,提升港口综合通过能力,拓展 无水港 口岸功能,加快形成江海联运核心枢纽;铁路枢纽层面,优化铁路枢纽布局,建设十大对外高铁通道,高标准改造广州站、广州东站、广州北站,建设新塘站、南沙站等,形成多点布局、多向到发,同时着力建设湾区超级网络,提质增效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网络,构建 一环 + 两横 + 三纵 + 放射线 的网络,实现广州中心城区至佛山、东莞中心城区 30 分钟互达,至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 60 分钟互达,打造 湾区 1 小时交通圈。
此外,广州还将增强国家主场外交服务保障能力,凭借拥有外国驻穗领馆 68 家,104 个国际友城、49 个国际友好城区、55 个友好港口的优势,持续扩大国际友好网络格局,积极承担大国主场外交核心城市责任,争取承办重大多边主场外交活动,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门户,向世界展示岭南文化魅力、改革开放成果和式现代化建设重要成就。高标准建设南沙新区开放高地,构建国际交往新平台和国际经济合作前沿地,让广州更好地发挥联通内外的综合性门户作用,成为链接世界、买卖全球以及世界看的重要窗口。
3.4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塑造广州在塑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方面规划详尽且意义深远。一方面,积极集聚国家深海、深空、生命科学战略科技力量,充分发挥自身作为全国唯一一个聚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国家级重大平台的城市优势,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产出一批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原创成果。
同时,着力建设成果转化基地,像打造环五山、环大学城、环中大、环港科大(广州)等成果转化基地,完善 产业出题、科技答题、市场阅卷 的机制,形成企业为主体、需求为牵引、产学研深度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促进更多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并且大力培育一流科技企业,出台诸多扶持政策,助力企业在创新中发展壮大。
此外,广州还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上下功夫,整合各方资源,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通过这些规划举措,广州的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 核心功能愈发凸显,在推动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以及全球科技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将发挥更为重要的引领作用,助力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迈入全球第一方阵。
四、生态与环境规划 4.1 生态保护红线与安全底线划定在广州的城市规划中,科学划定 三区三线 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其中,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明确为不低于 1429.15 平方千米,这里面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 139.78 平方千米;同时,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 2135 平方千米以内,以此来锚固发展空间底线。通过这样精准的划定,将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都涵盖其中,像那些有着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都被作为保障和维护广州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守护起来。
而且,广州还积极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安全保障空间,在规划里充分考虑各方面要素,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从多个维度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切实守护好广州生态与发展的底线,让城市在有序开发建设的同时,生态环境能够得到可持续的保护与发展,为打造美丽广州、宜居广州提供有力支撑。
4.2 环境战略分区调控广州依据自然条件基础、环境功能特征以及环境保护战略对策的区域差异,巧妙地将市域划分为三大战略区,分别有着不同的发展侧重与特色。
北部山水生态环境功能维护区,涵盖了从化区、增城区、花都区、白云区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北地区,黄埔区龙湖街道、九佛街道、新龙镇等区域,又可细分为流溪河流域水源涵养亚区、增江流域水源涵养亚区、白坭河水质提升亚区。这一区域实施保护为主、科学开发的调控策略,重点聚焦于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产业,以及高新技术研发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旨在做优做强生态功能、绿色经济、科创经济。同时,推动东部中心加快聚集现代产业,使其成为穗莞惠联动门户、面向双循环的开放枢纽门户;加强与东莞、惠州、河源等地在生态、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推进东江流域共治,全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区,为北部增长极、国家知识中心城、从化绿色发展示范区等高质量发展增长极提供有力支撑,加快从化绿色发展示范区城乡融合新样板、绿色创新发展新城区的建设步伐。
中部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区,主要是广州市中心城区,包括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等四区全域,白云区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地区,黄埔区除龙湖街道、九佛街道、新龙镇以外地区。该区域着重加强 云山珠水 自然生态格局保护,强化海珠湿地的保护力度,不断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精心建设通山达海的生态空间网络,致力于打造呈现岭南城市特色风貌的吉祥花城,让城市的环境品质得到全方位提升,为市民营造更加优美舒适的生活空间。
南部滨海生态保育调节区,包含番禺区和南沙区两区全域,根据自然环境和保护战略的差异,分为珠江口番禺滨海生态保育调节区和珠江口南沙滨海生态保育调节区。这里实施保育生态、重点开发策略,承担起承接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疏散的重任,全力打造生态宜居环境,高标准、高品质建设南沙新区。并且突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的高端定位,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总部经济、特色金融、航运物流、国际贸易等产业,积极推动电力、热力等工业产业升级,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精心规划、高水平推进南沙新区的保护开发工作,努力打造一流的生态宜居环境,使其成为广州面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通过这样明确的分区调控,各个区域各司其职、各展其长,共同助力广州实现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美好愿景。
4.3 绿色低碳发展举措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广州有着系统且全面的规划。一方面,积极落实碳达峰实施方案,重点实施 碳达峰十大行动,全力确保碳排放在 2030 年前达到峰值。为此,还专门制定了能源、工业、建筑和交通等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支持能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同时,不断健全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常规化开展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建设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碳排放分析和管控。而且,深入开展碳中和战略研究,明确中长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路径,扎实推进碳中和示范建设,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广州力量。
在水环境治理上,广州有着清晰的目标与举措。例如《广州市 2024 年水污染防治工作计划》提出了多项年度工作目标,像国家、省重要地表水控制断面水质要达到年度考核要求,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不低于省下达的目标(80%),劣 Ⅴ 类断面比例为 0 等。围绕这些目标,从强化生活源污染治理、狠抓工业污染防治等多方面提出了 49 项重点工作措施,并通过 8 项重要任务清单落实落细重点工作任务,还探索出台美丽河湖示范创建机制,以国省考断面所在的河湖为重点,有序推动各区积极创建美丽河湖,计划到 2035 年,让广州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全面达标,跨市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 100%,珠江广州河段水质稳定达到 Ⅲ 类,构建起覆盖全市的碧道网络,绘就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 的美丽河湖画卷。
大气治理同样不容忽视,广州加快低排放标准机动车的更新淘汰,联动周边城市减少过境车辆排气污染。不断加强绿色交通建设,持续优化城市道路网络和轨道交通建设,完善慢行交通系统,努力提高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的比例。此外,强化餐饮油烟控制,从源头治理入手,优化餐饮业布局,规范餐饮业网点发展,推广餐饮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倡导、鼓励各餐饮企业采用第三方治理模式,开展废气净化设备升级改造,推进餐饮油烟在线监控,完善餐饮场所油烟监测信息平台,全方位提升大气环境质量。
广州正通过这一系列绿色低碳发展举措,朝着建设美丽生态城市的目标稳步迈进,让绿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五、人居环境品质提升规划 5.1 公共服务与生活圈构建在广州的城市规划中,十分注重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与生活圈体系,致力于打造全龄友好的 15 分钟生活圈,全方位满足各年龄段居民的多元化服务需求,切实提升大家的生活幸福感。
广州着手建立健全 区域级 - 城市级 - 地区级 - 社区级 公共服务中心体系。中心城区、东部中心、南沙新区各设置 1 处区域级公共服务中心,它们承载着全球城市核心功能以及区域综合服务功能;而外围综合新城则各设置 1 处城市级公共服务主中心,主要提供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同时兼具全球城市特色功能。
在居住用地布局方面,保障城镇居住用地供给,依据人口发展趋势和不同区域发展特征,合理优化居住用地供应结构与布局。引导新增居住用地优先布局在轨道交通站点、就业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周边,以此促进产城融合、实现职住平衡,还会控制人口密度过高、交通和公共服务承载力不足区域的居住用地供给。像中心城区会适度供应居住用地,并增加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着力改善老旧小区居住环境和品质;东部中心和南沙新区着重增加人才住房供应,丰富国际化社区等多元化住区类型;外围综合新城重点提高轨道交通站点 1 千米服务半径范围内的居住用地占比,构建起梯度均衡的住房供给体系。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居民,也有着细致的服务考量。针对儿童群体,营造儿童友好的生活环境,配套建设相应的游乐设施、儿童公园等;对于年轻人,优化就业创业、落户安居等全周期服务,打造适合青年发展的空间与机会;面对老年群体,拓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促进就近养老,每个镇街建设至少 1 个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每个村居设置至少 1 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村居颐康服务站)和长者饭堂。
在教育领域,广州通过新建学校、改扩建现有学校等方式,做优学位增量,盘活学位存量,推动基础教育学位扩容提质;医疗方面,中心城区打造服务全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疗医学中心,同时积极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向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均衡布局,加快推动优质三甲医院的分院建设;体育文化上,建设世界体育名城,落实 办赛事就是办城市 理念,优先提升全运会场馆及周边区域的环境面貌,结合场馆赛后利用,推动现有大型体育场馆改造升级,加强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并且加快推进 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 建设,为市民提供更多体验公共文化的好去处。
城镇地区按照步行 15 分钟可达的标准,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用地保障,强化复合利用,乡村地区则按照慢行 15 分钟可达的标准,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集中配置的用地保障,真正让居民能便捷地享受到居住生活、文体休闲等多元化服务。
5.2 蓝绿开放空间布局广州在城市规划中,系统布局与生活、生产空间相融合的蓝绿开放空间,大力推进绿美广州建设,旨在打造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
以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为引领,高质量推进绿美广州生态建设,按照 生态公园 — 城市公园 — 社区公园 — 口袋公园 四级体系优化全域公园空间布局。计划到 2035 年,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升至 17.5 平方米,让市民出门就能见绿、享绿。
统筹建设 4000 千米绿道、2000 千米碧道、1500 千米森林步道,实现森林围城、秀水绕城、碧道穿城、绿荫满城的美好景象。比如,有的区域以自然山水为基底,串联森林景区、公园绿地、滨海湿地等城乡人文山水资源,打造千里森林步道,并使其与绿道、碧道、古驿道融合成网、多道联通,形成 步道千里、穿山连城 的绿色廊道;还有的区域通过绿道、碧道、森林步道建设,连通环绕区域的多座主要山体,打造浅山森林环,推动建设全域美好宜居的生态空间。
这些蓝绿开放空间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紧密结合,既为市民提供了日常休闲、锻炼的好去处,也有助于调节城市生态,提升城市整体的环境品质,让大家身处城市之中,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享受惬意舒适的生活氛围。
5.3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广州在城市发展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从自然山水格局到各类文化遗产,都有着完善且细致的规划内容,力求在发展中彰显城乡自然与文化特色,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在自然山水格局保护方面,整体保护白云山、珠江、流溪河等自然山水格局,严控山边水边新建建筑高度和尺度,保持白云山至中山大学北门广场和白云山至越秀山至珠江的山江视廊,守护好这些承载城市记忆与风貌的自然要素,让城市的自然韵味得以长久留存。
对于岭南文化、红色文化等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不遗余力。像陈家祠堂这样极具岭南文化代表性的建筑,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南沙虎门炮台等红色文化遗产,都被重点保护起来。同时,广州不断健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空间保护机制,严格开发强度管控,加强对城市建筑高度、体量、色彩等空间要素的管控引导,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构建起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
不仅如此,广州还积极推进活化利用工作。例如利用具备条件的文物建筑作为博物馆、陈列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做好杨家祠、两广区委军委旧址等的保护利用;加大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力度,在保持原有外观风貌、典型构件的基础上,通过加建、改建和添加设施等方式,使其能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要,像市第二棉纺厂、粤汉铁路黄沙车站旧址等都在活化利用方面有着积极探索。通过这些举措,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成为城市发展中熠熠生辉的文化名片,让后人能领略到广州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六、智慧规划与创新实践 6.1 智慧规划体系建设随着 AI 与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规划成为引领城市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广州作为中心型世界城市、引领型国家中心城市和开放型大湾区核心引擎,在智慧规划方面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建立全域全要素基础数据底座、全周期规划管理闭环以及全体系多场景信息化应用,持续推进规划和空间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和集成化。
在注重城市感知方面,广州建立全域全要素基础数据底座,全面、实时感知城市运行状况,收集并整合各类规划和自然资源数据,建立二三维空间地理数据,为城市治理、决策支持和公共服务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比如,构建 大样本 - 大模型 - 大监测 的 AI 遥感监测体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智能监测;建设 广州鹰眼 低空遥感监测网络,支持低空飞行管理与目标监测;支持接入街区高清视频监控,实时感知并预测人流变化,通过这些构建起 天空地 一体化城市感知监测体系。
而在注重科学规划上,广州构建支撑全周期规划管理闭环,强调从 守门员 转向 引领者 + 守门员 的科学规划,通过构建 编制 - 实施 - 监测 - 评估 - 维护 闭环,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各环节之间的无缝衔接和高效协同,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为政府决策、政策制定等提供依据。例如,通过实时监测城市运行相关信息,实现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地质灾害隐患点专业监测等功能,目前已纳入 穗智管 城市运行管理中枢。同时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与应急部门组建广州城市安全研究院,探索提升全市综合风险监测预警、指挥调度、会商研判数据、汇聚、支撑保障等能力。
此外,广州还注重融合创新,开展全体系多场景信息化应用,联结政企、统筹陆海、和合城乡、融通古今、安全增韧等专题场景业务已经广泛应用。像为推进《南沙方案》贯彻落实,选取南沙 3 个先行启动区+1 个成熟片区作为赋能南沙未来智慧城市数字化智能化服务普惠应用的试验区,构建广州市南沙先行区数字孪生二三维应用平台,为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合作贡献自然资源力量。面向重点项目审批业务需求,支持在实景三维场景下实现 策划生成 - 立项用地许可 - 工程建设许可 - 施工许可 - 竣工验收 - 产权登记 的六大阶段的规划分析、现状研判和历史回溯,有效提升跨部门协同服务能力。面向市级、区级、镇街、村委、农户五级用户,开发人户房地平台,为乡村建房管理提供地理信息数据底板,实现基于空间信息的 人 - 户 - 房 - 地 多维度数据动态协同,保障农户便捷获取信息,为宅基地管理和审批提质增效。
6.2 典型案例分析 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面积 30 平方公里,整体定位为广州 数字 + 会展 + 总部 融合创新的产业新高地,在高标准制度改革、高起点技术创新、高效益产业集聚、高品质产城融合、高水平开放合作、高效率要素流动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目标是在 2030 年前打造成为数字技术领先、产业基础雄厚、融合应用广泛、科技创新活跃、体制机制完备的数字经济示范区。
在规划方面,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致力于 紧凑、高效、复合、活力 的城市发展理念,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琶洲西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比如通过增加支路网密度,将原控规 200×200 米地块优化为 80×120 米小尺度街区,实现适度的土地混合利用和高强度开发,提升地区承载力和可达性,留足产业空间;混合商务、商业、居住等功能,鼓励兼容商业项目,打造 24 小时活力中央商务区;规划 15 条长度达 1673 米空中连廊,连接功能空间及场所,构建创新资源集聚的骨架,目前部分空中连廊已经建成,实现公共空间互联互通等。
从产业发展来看,这里充分发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引领、示范作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领域头部企业总部建设,持续引进培育大型企业信息化部门,加快打造创新型数字经济总部优势集群。目前已引入腾讯、阿里巴巴、唯品会等 39 家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领军企业,众多项目落地也带动了周边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一系列数字化服务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促成更多科技成果在此落地转化。
同时,在与周边区域联动上,推动 一江两岸三片区 良性互动,与广州国际金融城片区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资源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宽重大项目融资渠道,发展数字金融、数字贸易以及各种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加强与鱼珠片区的联动,强化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建成一批应用场景示范项目。
聚龙湾项目商业片区聚龙湾项目商业片区是广州正在推动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打造的 12 个滨江高端产业园之一,也是广州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该片区范围内拥有 30 多处历史文化遗存、5 公里滨水岸线,自然资源优渥,历史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巨大。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为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 四个出新出彩,落实盘活国资地块的工作要求,牵头全面摸查梳理广州市属国企地块,积极探索以市属国企作为主体进行全周期整体开发的更新模式,提出聚龙湾片区项目。针对该项目,携手世界级设计团队,整合国际顶尖咨询机构力量统筹城市规划及产业布局,把历史文化遗存融入规划、建设中,聚龙湾沿江碧道示范段通过对原场地重要要素的保留及再利用,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荣获国际绿色事业认证协会(USGBC)颁发的首个 SITES(可持续性场地评价体系)最高级别认证 —— 铂金奖。
而且,该项目还创新中外合资经营新路径,2022 年 9 月,荔湾区政府、珠实集团和太古地产签署项目合作协议,在市区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珠江产投与太古地产成立前期合资公司,实现项目策划、设计、可行性方案编制等工作前置完成,为项目高效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看更多的相关作品,请收藏我们的网站:https://www.kklift.cn/(KK生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