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谜达芬奇!广州艺术博物院开启达芬奇大展(达芬奇的画展在哪个博物馆)
12月19日,一次融合科学与艺术,探索达芬奇创造力之旅的解密达芬奇——跨时空科技与艺术重现特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启幕。
据介绍,展览将于12月20日正式对外开放。此展览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携手意大利达芬奇学院及广州艺数科技公司主办。
文化盛事,跨越中西时空
开幕仪式上,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文物局局长刘晓明表示,这是广州艺术博物院首次引进的国际科教艺术展览,是全市博物馆系统举办的首个收费特展,是推动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一次创新举措和有益尝试。今年是中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此展搭建起连接中意文化、科学与艺术的桥梁。希望更多人参与广州文创产品开发工作,同时也希望有更多高规格、高质量、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展览亮相广州文博场馆。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院长、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罗奇表示,此次展览不仅是艺博院首次推出收费特展,也是艺博院在探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重提升道路上的一次创新尝试。本次展览所呈现的杰作,不仅展现了达芬奇将理性与感性、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的跨学科典范,更深刻地揭示了达芬奇以人为中心、勇于创新的价值观念。这些作品不仅是对达芬奇精神的致敬,也是激励我们与新一代一起挖掘潜能、探索未知世界的桥梁。
意大利达芬奇学院创办人、首席策展人马里奥·塔代伊表示,本次展览揭示了古代的科技、历史与文化如何对达芬奇的发明和思想产生启发性的作用。展览将全球首次展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飞行器重构和《最后的晚餐》还原场景等重量级作品,还带来了许多从未公开过的达芬奇机械和研究成果。
在与会嘉宾见证下,嘉宾代表共同完成搭建中意友谊之桥,为展览揭幕。中意友谊之桥是自支撑桥模型,该模型曾被达·芬奇用于军事用途,但实际上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040年的古代。后来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达芬奇接触到了古代桥梁的知识,从而受到启发,设计了他自己的版本。中意友谊之桥揭幕仪式寓意着中、意两国友谊紧密相连,中外文化无间交流。
在参观展览环节,马里奥·塔代伊亲自向嘉宾介绍展品内容并分享他在达芬奇创作研究方面的成果,在参观过程的交流中,带领嘉宾深入探索达芬奇的思想和创作过程,揭示其画作、手稿及实体机械背后的绝妙细节。
又见达芬奇,全新观感
本次展览位于广州艺术博物院1号展厅,布局共两层,涵盖六大主题展区,总面积接近2000平方米,打造触手可及的文化交互体验。主题展区包括:解密起源——跨界之王、曼妙殿堂——艺术与音乐缪斯、梦想之翼——飞行与发明构想、造物之主——解剖自然奥秘、跨时空重现——古代中西科技共融、美与缺陷——艺术品数字修复。
展览展出展品共计约240件,包括达芬奇手稿数字修复与重建作品超130件,手稿还原实物模型及场景约50件,珍稀引进相关古书籍超10本——展出内页超100页,数字艺术修复画作超过40件,数字化内容:线上3D模型及2D展品展示超过1000件,数字互动体验10项。
展厅内展品包括达芬奇珍稀手稿(数字修复)、现存古籍、现存手稿、画作(数字修复)、手稿复原重建机械等展品,结合现代数字技术(AI、AR及VR)体验、线上互动等多种形式,为观众揭示达芬奇创作历程及创作细节,印证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中、西文化互鉴历史背景。
本展览由意大利达芬奇学院创办人——马里奥·塔代伊教授及其团队担任策划。马里奥·塔代伊教授是一位备受推崇的艺术史学家和达芬奇研究专家,对达芬奇杰作进行超过25年的深入研究。他的独特见解和专业知识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赞誉,基于他卓越的研究成果,教授及其团队曾多次参与举办备受瞩目的国际展览。
为了向公众展示并深入探究达芬奇的作品和思想,由教授精心挑选的艺术品和手稿复制品,以及视觉和互动元素,呈现出达芬奇在绘画、解剖学、科学和工程等领域的创新和独到之处,通过展品的详细解读和文化背景的剖析,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达芬奇的作品。此次展览是一个全面了解达芬奇独特天赋和革命性成就的窗口,观众可以更深入地探索达芬奇的作品,并对他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有更深刻的理解。
展览预热期间,已发起了一系列关于达芬奇主题的大湾区共融共创、全国文创创意征稿等公益公教活动,携手大湾区学子更深入了解达芬奇以人为本、开拓创新的价值理念,激励新生代共同发掘自我价值、探索未知领域。
研究成果亮相,展品丰富
展览将出现多个亮点展品,如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中庭位置,14米超大型飞行器,向所有观众开放展示。达芬奇通过细心观察自然中鸟翼飞行时的运动变化,深入理解当中的物理原理,以飞鹰作为灵感,提出了飞行动力的观念。整座飞行器结构严谨,遵照达芬奇手稿设计进行重建,翅膀通过绳索和滑轮连接,飞行员甚至可通过移动手脚推动来控制翅膀。
《最后的晚餐》数字修复与重建场景,是本次展品中的另一大亮点。原作品《最后的晚餐》作为世界上著名画作之一,随着岁月的流逝,这幅作品经历了多次损坏。经由马里奥·塔代伊教授多年研究,借助各种数字技术尽可能复原画作颜色与细节,将所有相关的历史资料和素描图稿整理后,透过数字重建程序,重新组合并调整,使所有细节与原画相符并重叠。借助数字工具和三维图形帮助下,观众可以尝试在虚拟现实中再现《最后的晚餐》,重新体验1498年时的作品,感受它曾经的辉煌。《最后的晚餐》是一件三维作品,是一幅沉浸式的画作,延伸到墙壁和天花板上。
展览上,还首度亮相可能是达芬奇现存真迹手稿之一——《老妇人肖像》。在达芬奇1651年版《绘画论》的稀有版本的末尾有一个夹层,这个夹层里存有一张极为独特的原创画作。这张约1490-1510年的碎片展示了一名老年妇女(梅伽拉)的怪诞头部与半身肖像,侧身面向右。
与达芬奇描绘理想化的古典美著名肖像如《蒙娜丽莎》或《美丽的费罗尼埃夫人》不同,这个怪诞画作描绘了真实个体的真实面孔,灵感可能来自达芬奇在米兰街头所遇到的人民。入场观众可以一睹这些原始而生动的描绘,感受达芬奇对当代的深入洞察和真实情感。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周存
看更多的相关作品,请收藏我们的网站:https://www.kklift.cn/(KK生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