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文化品读会:从晚清广州巨商窥见清代盐政的生财之道
为突出荔湾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重要人文地位,加大展示和宣传荔湾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广大市民能及时了解到关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8月31日,2024年度荔湾历史文化科普活动——荔泮芳华之五:品读会在粤剧艺术博物馆举办。
本次活动由中共广州市荔湾区委宣传部、荔湾区国家档案馆(区地方志办)、荔湾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荔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办,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商业史研究中心承办,粤剧艺术博物馆协办。
本期品读会邀请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暨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国信作为主讲嘉宾,从清代盐政运作的角度出发,分析其经济逻辑与政治逻辑,让广大读者朋友加深对清代盐政的认识。
同时,邀请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副研究员申斌,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商业史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徐靖捷,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助理研究员韩燕仪三位与谈人,就黄国信教授的新书《规制如何生财:清代盐政基本原理研究(1644~1850)》展开对话,共同探讨、品读这本关于清代盐政规制的经济原理,以及其中极具辩证性的史学研究。活动由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商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博士黄素娟担任主持人。
探源:
清代盐政规制的根本目标——生财
品读会开讲前,荔湾区档案馆(区地方志办)向黄国信教授颁发荔湾历史文化研究特聘专家聘书,黄国信教授将其著作《规制如何生财:清代盐政基本原理研究(1644~1850)》一书赠送给主办单位。出席本期品读会的嘉宾有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市档案馆、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及荔湾区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以及中山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等相关专家学者。
品读会上,黄国信教授向在场的读者讲述了关于本书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他表示,这本新书从问题的提出开始:盐政为何可以规制到规制生财?黄国信教授从清代盐政运作的细微之处出发,深入剖析其背后经济逻辑与政治考量,通过考究文献史实探究了清代盐政的基本目标、特点与性质,引领读者穿越历史长河,更加全面理解清代盐政全貌及其对国计民生的深远影响。
众所周知,盐是维系人类生命的必需品,传统王朝国家常常利用盐的这一特点,将对盐的控制作为获得稳定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盐税因此一直是王朝国家重要税源,其兴衰直接关系到国家稳定与民众福祉。
黄国信教授提到,盐税作为清王朝不可或缺的税收来源,不仅支撑庞大官僚体系与军事力量,还为公共工程的兴建提供坚实经济基础,同时,合理的盐政管理亦有效调节市场供需,保障民众基本生活需求,进而巩固清王朝统治根基。
不过,黄教授也指出,虽然清廷当时口口声声号称盐政的目标是为了保障民食,但清代盐政有较为明显的最大化倾向,清代盐政的基本目的,即规制的基本目标,是最大化地汲取盐课,也就是生财,只是盐课的汲取受到了交易成本等客观现实条件制约而无法无限量扩大,所以,清政府的盐政,是在平衡课入最大化的追求和交易成本的过程,不断试错的结果。
盐政与广州:
十三行巨商因盐兴衰
提到清代广州西关的繁华景象,人们总会津津乐道那些十三行的洋商,他们在一口通商时代,与全世界做生意,赚得盆满钵满。但事实上,在清代广州,除了这些做外贸的洋商之外,还有另一商人群体,他们对整个王朝经济民生的影响,比十三行的洋商要大得多,他们就是盐商。
黄国信教授指出,广州的众盐商当中,尤以十三行中的潘仕成为人所称道。潘氏家族世代深耕盐业与洋务,潘仕成本人以潘继兴之名,承充临全盐埠之重任,还曾身居盐运使要职。潘仕成从盐业兴起,在经营盐业的同时,又将生意扩展到洋务领域,成为十三行的巨商,从其斥巨资修建海山仙馆,可见潘的非凡实力与品味。
到后来,潘仕成的商业活动还包括为清政府仿造西洋战舰、制造水雷及火炮等,妥妥的红顶巨商。能头顶行商与盐商两顶帽子,潘仕成的人生达到了清代商人的巅峰。
但潘仕成兴也盐务,败也盐务。最终潘氏家族因盐业经营之困而陨落。但其兴衰历程深刻反映清代盐政中官商交织的复杂生态,又是清王朝在盐政管理上追求盐课最大化倾向的具体表现。清政府通过准入限制、配额限制、定价限制、过程控制实行食盐贸易的管控,商人不仅要缴纳高额的盐课,还需要承担捐输、报效等额外的支出,可以说清政府利用了对食盐贸易的规制,实现了生财目标,获得了数倍于普通商品贸易的盐课收入。
读者互动:
古代盐政媲美现代房地产的经济意义
在品读会上,黄国信教授与读者分享了他与盐的故事。他说,早在1991年时,他便在中山大学陈春声老师的建议下,与盐不期而遇,当时只是落笔写成一篇看似普通的硕士论文,一转眼三十多年过去。
今天,《规制如何生财:清代盐政基本原理研究(1644~1850)》的出版,不仅仅是对他的老师的交代,更是对自己30多年研究的一个交代。黄国信教授称,在传统时期,盐的意义几乎可以媲美当代中国近三十年房地产对财政的意义。
在读书沙龙环节中,黄国信教授抛出了课入最大化的问题与三位与谈人进行讨论,围绕1850年以前清廷财政量入为出的基本特点,认识清代盐政是以行政管控手段征收高额盐课的制度,理解盐课汲取有追求最大化倾向现象的原因。
最后,三位与谈人谈到了本书提出的新经济史研究的概念。黄教授指出,传统叙事型经济史研究史学色彩浓厚,经济学色彩则不足,上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兴起的计量经济史,往往又过于注重量化,而失去了历史语境。
本书所提出的新经济史研究,希望立足于本土经验,从传统中国经济史自身的历史逻辑出发,结合扎实的描述史料和数量分析,建构一套宏观理解中国传统经济体系的模型。
在读者互动环节,在场听众踊跃提问,就清代如何进行盐课征收的制度选择、如何实现盐课课入追求的最大化倾向、清代盐课的性质和规制准则是如何实现交易成本与课入量的动态平衡等问题与嘉宾进行了互动交流,现场气氛热烈。活动最后,全场以热烈的掌声对四位嘉宾的精彩分享表达感谢,部分读者与嘉宾合影留念。
荔泮芳华
推动广州文化强市建设
荔泮芳华活动从今年年初启动,至今已经举办了五期。荔湾区档案馆(区地方志办)有关领导介绍,荔泮芳华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历史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公众之间搭建一个桥梁与平台,让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能及时地向公众进行宣传展示,打造宣传广州历史文化的一张新名片。
广州市荔湾区在今年的区委全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突出抓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提升,在打造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上取得新进展,推动岭南文化持续焕发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荔泮芳华就是今年荔湾区重点推出的历史文化科普活动。
在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点上,我们每次活动均安排在周末时间,可以最大地方便市民参加,同时也有利于形成固定的观众群体。目前五期举办下来,一批对广州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市民公众每期必来,提升了活动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主办方表示,为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更好地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荔泮芳华不会只停留在讲座活动上,还会在对荔湾的最新历史文化研究进一步梳理的基础上,以出书、办图片展以及视频纪录等方式,形成立体式的宣传。
主讲人介绍
黄国信教授
黄国信,湖南酃县(现炎陵县)人,中山大学历史学硕士、博士,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暨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兼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获得过宝钢优秀教师奖和中山大学教学名师奖,出版过学术著作多部,发表过学术论文数十篇,承担过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项。
活动介绍
荔湾区自古以来便是广州城连接中原和沟通海外的重要门户。这里见证了广州城的沧桑巨变,是承载广州历史文化最为重要的地域空间。基于这样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近年来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陆续开展荔湾历史文化研究,成绩斐然。
荔泮芳华——2024年荔湾历史文化科普活动采用名家讲座、青年课堂、品读会、研讨会四种活动形式,旨在讲好荔湾历史故事,深化广州城脉、文脉、商脉的研究,传播好岭南文化声音,将各种有关荔湾历史文化最新研究成果,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向公众展示。
荔指地理上的荔枝湾,即老广州城西部区域,泮字象征了广州城西部地理特色,芳指荔湾南片的芳村区域,华字代表了岭南文化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关系。
荔泮芳华系列文化科普活动将研究视野遍及整个荔湾区,让广大市民更加了解历史研究及广州的历史发展历程,提升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助力荔湾高质量发展。
文字:南方+记者 郎慧
摄影:南方+记者 刘力勤
通讯员 荔宣
【作者】 郎慧;刘力勤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看更多的相关作品,请收藏我们的网站:https://www.kklift.cn/(KK生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