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100万次模拟债务危机,耶伦为何先到广州?美国对中国5大误解
2024-04-07 03:37:10 投稿人 : admin 围观 :154 次
美媒1000万次推演得出可怕结论,美债危机可能比想象中还要严重!耶伦再度访华,为何不是先到北京,而是广州?美国对中国存在5大误解,自欺欺人有用吗?
美媒100万次推演,美债危机比想象中可怕
据多家媒体报道,4月4日下午,美国财长耶伦飞抵中国,开始其长达6天的对华访问之旅。筱林注意到,很多媒体与专家学者都认为,继续请求中国帮拜登政府解决美国的债务危机,正是老太太此次访华的主要目的之一。
但就在耶伦飞抵中国前两天的4月2日,美国媒体彭博社却公开表示:美债危机的危险性,可能比所有人预测的都要糟糕。
事情的缘由,还得从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一份最新预测警告说起——该办公室认为,到2034年,美国联邦政府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将从去年的97%升至116%,甚至高于二战时水平。
这个结论,是不是很糟糕?但彭博社认为,这个结果,其实已经是非常乐观了——在动用自己的经济部门,结合各种实际市场数据进行高达100万次的模拟推演后,该社发现,在88%的模拟中,2034年的美国债务将达到GDP的123%;在最极端的5%的推演结果中,甚至达到139%。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届时每年光是偿付这些债务的利息,就接近美国GDP的5.4%——这已经超过联邦政府2023年国防开支的1.5倍,相当于整个社会保障领域的所有预算。
除此之外,筱林注意到,对冲基金城堡投资创始人肯·格里芬本周一在致投资者的一封信中说,美国国债是“越来越不容忽视的担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肯尼思·罗戈夫说,虽然债务的确切“上限”不可知,但债务水平不断上升会带来挑战;
而耶伦本人在今年2月就对国会议员表示:“我确实认为我们需要削减赤字,并保持在财政可持续的道路上。”
一些专业问题,我们或许不懂,但从金融界大鳄到专家学者,甚至是耶伦这位美国的“经济女沙皇”,都跳出来警告美国政府,筱林认为,全世界都应该体会到,美债危机的危险程度,究竟有多高了。
那么又是专家学者警告,又是媒体100万次的模拟推演,美国各界发出的警告,美国的政客们,能听进去吗?
很显然,真觉得美国的政客们能有这种责任感,纯属我们太自作多情——很大程度上,这些美国政客,无论属于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才是这场美债危机的真正罪魁祸首:
全美国的政客都知道,在竞选时宣称会想办法减少债务,是赢得选票的不二法宝,但真的上台后,一方面为避免因加税而得罪资本,另一方面自身也需要更多预算,最终的结果,就是美国历届政府都会不约而同的选择发行更多债务,达到“以债养债”的目的。
而如果再加上两党竞争的因素,那问题只会变得更糟。就像现在,为攻击拜登政府,树立自己“为民着想”的形象,控制众议院的共和党人一直在反复念叨大幅削减开支,以此降低不断膨胀的赤字的语句,但具体该削减什么,这些政客甚至连一个基本的大纲都拿不出来。
但对面掌控参议院的民主党人则辩解道,自己扩大财政支出对债务可持续性恶化的影响较小,利率和税才是关键因素。
所以,是的,美国媒体确实用计算机做了100万次的模拟演算,这足以证明,整个美国社会确实都非常重视美债危机问题,但当决策层已经陷入囚徒困境时,社会层面的重视,又能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但反过来,站在中国的角度,筱林注意到,自媒体“秦安战略”对美国的债务危机提出了这样一种解释:
对于债务危机,美国政客其实已经“放弃治疗”。他们眼下唯一的希望,就是至少要造成与中国合作的假象,借此迷糊美国选民,为拜登选举服务;而与此同时,却要竭力怂恿菲律宾引诱中国在南海开战,从而为美国将这些国内矛盾对外转移制造突破口。
但筱林倒是觉得,若要撕破美国的虚伪面皮,全面引爆美国的债务危机,令美国的反华战略彻底破产,这样一场战争,对我们而言,反倒是再恰好不过。
当然筱林也承认,至少在眼下这几年,美债危机是不可能爆发的,并且若真的爆炸,与美国建立紧密经贸联系的中国,必然会成为除美国自己外最大的受害者。
耶伦再度访华,为何先到广州?
所以闲聊归闲聊,真在意这方面的问题,咱们还是要把注意力都放在耶伦的这次访华上。而筱林注意到,在访华之旅开始的第一天,耶伦的一个行程细节,就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耶伦这次访华,首先抵达的,居然是广州。
先飞广州,这很奇怪吗?
当然奇怪。
作为中央级别的大员,耶伦要与中国谈论中美经贸合作问题,当然得在北京和中国的中央财经高层谈。并且这次来华前,拜登才刚刚与中国国家领导人成功通话,确认两国要继续贯彻落实缓和两国彼此关系的共识。
这种背景下,耶伦理应直接飞赴北京,趁着气氛最佳的时候与中方高层展开会晤才对,何必非要先往广州跑,而且一待就是两天之久?
筱林注意到,据官方说法,在广州,4月5日,耶伦将与中国经济专家举行圆桌会议,与广东省省长王伟中会晤,参加中国美国商会主办的美国驻华商界主要代表活动,并与负责经济的何立峰副总理举行双边会晤;4月6日,耶伦将继续与何立峰举行一系列双边会谈,并在当天下午会谈结束后前往北京。
因此站在中方的角度,让耶伦先去广州的意思已经非常明显:
我们非常希望,这位美国经济政策最重要的决策者之一,能够亲自到北京以外的地方,听一听各方面的声音。而广州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对美贸易最繁荣的一线城市,当然是最值得耶伦一去的——拜登坚持不公平的对华贸易政策,将会给两国经贸,特别是美国在华企业造成多大损失,耶伦最好亲自到中美经贸一线体会一下。
有意思的是,筱林注意到,根据美方的报道,去广州其实也是耶伦自己的要求。可以看出,这位美国的“经济女沙皇”,多少还是有些“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精神的。
但就在此时,筱林注意到,香港学者关品方,却提出了两个特殊的细节:
其一,如今被美国制裁的几家代表性中国技术企业,其实都在广州;
其二,广州也是中国锂电池的最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而在3月27日,耶伦在参观位于美国佐治亚州的一家太阳能电池制造厂时,突然就对中国在太阳能、电动汽车和锂离子电池这些“新”产业里正在出现的产能过剩表达了关切;
再到4月3日访华前夕,《华尔街日报》特意刊载一篇援引多段耶伦涉华言论的文章,而其中一段讲话就特别奇怪:如果别人送你廉价商品,你应该寄一封感谢信,(但如今)我再也不会说‘寄感谢信’了”。
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说,在过去,中国向美国出口廉价商品,美国将这视为中国送出的礼物,需要感谢中国;但如今,美国觉得这些廉价商品已经成为“有害之物”,根本不应该向中国表达感谢。
而根据美媒报道,这次访华,耶伦的重点议题,就是要提出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要求中方纠正不公平的贸易行为——耶伦这是真要把“掏空美国制造业和就业机会”的脏水泼在中国身上了。
因此可以看出,耶伦这次访华,其实是非常两面派的:
一方面,为确保拜登缓和两国关系共识的顺利进行,作为经济金融领域的对华合作具体负责人,耶伦有必要亲自来华释放对华友好合作姿态——访问广州、展现实事求是精神,就有这方面的意思;
但另一方,耶伦也必须为拜登的经贸反华战略服务,既要趁机渔利,更要给国内反华阵营有个“我不是向中国彻底服软”的姿态展示——这次先到广州,其实也有“搜集中国对美贸易不公平罪证”的目的。
而筱林倒是觉得,愿意摆出两面派,与中国既要合作也要对抗,这种表现,反倒让筱林安心不少——耶伦至少还愿意坚持对华合作,哪怕是“搜集罪证”,也愿意亲自前往中美经贸一线城市进行实地考察,而不是像特朗普那样,坐在华盛顿,闭着眼睛就对中国一顿乱扣帽子,咱们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特殊时期,咱们对对手,确实不能期望太高。
美国对中国存在着5大误解
既然说到这里,咱们就得顺便谈谈,如今的美国经济界,到底是如何看待中国的。而筱林注意到,美国知名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经济问题资深专家尼古拉斯·拉迪,就于4月2日在《外交事务》杂志发文指出,如今的美国,对中国存在着五大误解。
哪五大误解?
其一,中国经济向美国经济规模趋同的增长进程已经停滞——从2021年到2023年,中国GDP占美国GDP的比重从76%下降到67%。美国业界和政府都普遍认为,中国经济规模向美国靠近的步伐,已经趋于停滞,中国已经几乎不可能在GDP上赶上美国;
其二,中国的家庭收支不足,消费者信心弱——中国的内需,还是起不来,中国经济要摆脱对外贸和基建投资这两根“拐杖”的过度依赖,已经是事实上失败;
其三,价格通缩已在中国根深蒂固,将中国推向衰退——2023年,中国消费价格只上涨了0.2%,这意味着中国家庭会因为预期价格会继续走低而减少消费,从而导致需求减少,经济增长减缓;
其四,房地产投资可能崩溃——依照新屋开工率数据,2023年全国新屋开工数量仅有2021年的一半;
其五,中国企业家正将资金转移到国外——2014年,全国私人投资占到总投资的近60%;但到2023年,私人投资仅占总投资的50%,也就是俗称的“国进民退”。
但在这篇文章中,尼古拉斯·拉迪却对此进行了一一驳斥:
首先,虽然中国GDP对比美国的比重确实下降了,但到2023年,中国GDP比2019年(全球疫情前夕)增长了20%,而美国只增长了8%。这足以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动力远比美国人想象的强劲,而美国人自己,反倒是愈发虚胖;
其次,相关数据表明,就在去年,中国实际人均收入增长了6%,是2022年疫情期间的两倍多,而人均消费增长却高达9%。这种消费增长超过收入增长的现象足以证明,中国家庭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都远比美国人幻想的要好;
再次,2023年,中国核心消费者价格(指除食品和能源以外的商品和服务)实际上上涨了0.7%,中国企业也反倒是增加了借款,用于扩大生产,制造业、采矿业、公用事业和服务业的投资也有所增加,中国根本没有经济衰退的迹象;
接着,中国新屋开工数量之所以减少,是因为中国的房地产商这两年都在忙于将更多支出用于完成他们早些年开始的住房项目——2023年全国房地产竣工面积扩大至78亿平方英尺,首次超过新屋开工量,这当然有利于中国房地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房地产市场,根本不会崩溃。
最后,所谓“国进民退”,其实并没有相关数据支持。2014年之后私人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份额的下降,其实大都是由私人企业主导的房地产市场的调整造成的。
如果排除房地产,2023年全国私人投资反而增长了近10%。尽管有一些中国企业家选择离开中国,但仍有3000多万家私营企业留下来并继续投资。此外,未被正式归类为公司的家庭个体生意数量在2023年增加了2300万家,达到1.24亿家,就业人数约3亿。
总而言之,尼古拉斯·拉迪认为,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不能低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增长潜力,中国经济规模逼近美国的势头仍然存在,仍有可能在十年后超越美国。若不愿正视这点,陷入骄傲自满的情绪中,美国必然要付出代价。
但筱林倒是觉得,如果美国的精英们都是如此骄傲自满,那反倒是我们的最大的幸运了。
看更多的相关作品,请收藏我们的网站:https://www.kklift.cn/(KK生活网)
美媒100万次推演,美债危机比想象中可怕
据多家媒体报道,4月4日下午,美国财长耶伦飞抵中国,开始其长达6天的对华访问之旅。筱林注意到,很多媒体与专家学者都认为,继续请求中国帮拜登政府解决美国的债务危机,正是老太太此次访华的主要目的之一。
但就在耶伦飞抵中国前两天的4月2日,美国媒体彭博社却公开表示:美债危机的危险性,可能比所有人预测的都要糟糕。
事情的缘由,还得从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一份最新预测警告说起——该办公室认为,到2034年,美国联邦政府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将从去年的97%升至116%,甚至高于二战时水平。
这个结论,是不是很糟糕?但彭博社认为,这个结果,其实已经是非常乐观了——在动用自己的经济部门,结合各种实际市场数据进行高达100万次的模拟推演后,该社发现,在88%的模拟中,2034年的美国债务将达到GDP的123%;在最极端的5%的推演结果中,甚至达到139%。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届时每年光是偿付这些债务的利息,就接近美国GDP的5.4%——这已经超过联邦政府2023年国防开支的1.5倍,相当于整个社会保障领域的所有预算。
除此之外,筱林注意到,对冲基金城堡投资创始人肯·格里芬本周一在致投资者的一封信中说,美国国债是“越来越不容忽视的担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肯尼思·罗戈夫说,虽然债务的确切“上限”不可知,但债务水平不断上升会带来挑战;
而耶伦本人在今年2月就对国会议员表示:“我确实认为我们需要削减赤字,并保持在财政可持续的道路上。”
一些专业问题,我们或许不懂,但从金融界大鳄到专家学者,甚至是耶伦这位美国的“经济女沙皇”,都跳出来警告美国政府,筱林认为,全世界都应该体会到,美债危机的危险程度,究竟有多高了。
那么又是专家学者警告,又是媒体100万次的模拟推演,美国各界发出的警告,美国的政客们,能听进去吗?
很显然,真觉得美国的政客们能有这种责任感,纯属我们太自作多情——很大程度上,这些美国政客,无论属于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才是这场美债危机的真正罪魁祸首:
全美国的政客都知道,在竞选时宣称会想办法减少债务,是赢得选票的不二法宝,但真的上台后,一方面为避免因加税而得罪资本,另一方面自身也需要更多预算,最终的结果,就是美国历届政府都会不约而同的选择发行更多债务,达到“以债养债”的目的。
而如果再加上两党竞争的因素,那问题只会变得更糟。就像现在,为攻击拜登政府,树立自己“为民着想”的形象,控制众议院的共和党人一直在反复念叨大幅削减开支,以此降低不断膨胀的赤字的语句,但具体该削减什么,这些政客甚至连一个基本的大纲都拿不出来。
但对面掌控参议院的民主党人则辩解道,自己扩大财政支出对债务可持续性恶化的影响较小,利率和税才是关键因素。
所以,是的,美国媒体确实用计算机做了100万次的模拟演算,这足以证明,整个美国社会确实都非常重视美债危机问题,但当决策层已经陷入囚徒困境时,社会层面的重视,又能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但反过来,站在中国的角度,筱林注意到,自媒体“秦安战略”对美国的债务危机提出了这样一种解释:
对于债务危机,美国政客其实已经“放弃治疗”。他们眼下唯一的希望,就是至少要造成与中国合作的假象,借此迷糊美国选民,为拜登选举服务;而与此同时,却要竭力怂恿菲律宾引诱中国在南海开战,从而为美国将这些国内矛盾对外转移制造突破口。
但筱林倒是觉得,若要撕破美国的虚伪面皮,全面引爆美国的债务危机,令美国的反华战略彻底破产,这样一场战争,对我们而言,反倒是再恰好不过。
当然筱林也承认,至少在眼下这几年,美债危机是不可能爆发的,并且若真的爆炸,与美国建立紧密经贸联系的中国,必然会成为除美国自己外最大的受害者。
耶伦再度访华,为何先到广州?
所以闲聊归闲聊,真在意这方面的问题,咱们还是要把注意力都放在耶伦的这次访华上。而筱林注意到,在访华之旅开始的第一天,耶伦的一个行程细节,就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耶伦这次访华,首先抵达的,居然是广州。
先飞广州,这很奇怪吗?
当然奇怪。
作为中央级别的大员,耶伦要与中国谈论中美经贸合作问题,当然得在北京和中国的中央财经高层谈。并且这次来华前,拜登才刚刚与中国国家领导人成功通话,确认两国要继续贯彻落实缓和两国彼此关系的共识。
这种背景下,耶伦理应直接飞赴北京,趁着气氛最佳的时候与中方高层展开会晤才对,何必非要先往广州跑,而且一待就是两天之久?
筱林注意到,据官方说法,在广州,4月5日,耶伦将与中国经济专家举行圆桌会议,与广东省省长王伟中会晤,参加中国美国商会主办的美国驻华商界主要代表活动,并与负责经济的何立峰副总理举行双边会晤;4月6日,耶伦将继续与何立峰举行一系列双边会谈,并在当天下午会谈结束后前往北京。
因此站在中方的角度,让耶伦先去广州的意思已经非常明显:
我们非常希望,这位美国经济政策最重要的决策者之一,能够亲自到北京以外的地方,听一听各方面的声音。而广州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对美贸易最繁荣的一线城市,当然是最值得耶伦一去的——拜登坚持不公平的对华贸易政策,将会给两国经贸,特别是美国在华企业造成多大损失,耶伦最好亲自到中美经贸一线体会一下。
有意思的是,筱林注意到,根据美方的报道,去广州其实也是耶伦自己的要求。可以看出,这位美国的“经济女沙皇”,多少还是有些“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精神的。
但就在此时,筱林注意到,香港学者关品方,却提出了两个特殊的细节:
其一,如今被美国制裁的几家代表性中国技术企业,其实都在广州;
其二,广州也是中国锂电池的最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而在3月27日,耶伦在参观位于美国佐治亚州的一家太阳能电池制造厂时,突然就对中国在太阳能、电动汽车和锂离子电池这些“新”产业里正在出现的产能过剩表达了关切;
再到4月3日访华前夕,《华尔街日报》特意刊载一篇援引多段耶伦涉华言论的文章,而其中一段讲话就特别奇怪:如果别人送你廉价商品,你应该寄一封感谢信,(但如今)我再也不会说‘寄感谢信’了”。
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说,在过去,中国向美国出口廉价商品,美国将这视为中国送出的礼物,需要感谢中国;但如今,美国觉得这些廉价商品已经成为“有害之物”,根本不应该向中国表达感谢。
而根据美媒报道,这次访华,耶伦的重点议题,就是要提出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要求中方纠正不公平的贸易行为——耶伦这是真要把“掏空美国制造业和就业机会”的脏水泼在中国身上了。
因此可以看出,耶伦这次访华,其实是非常两面派的:
一方面,为确保拜登缓和两国关系共识的顺利进行,作为经济金融领域的对华合作具体负责人,耶伦有必要亲自来华释放对华友好合作姿态——访问广州、展现实事求是精神,就有这方面的意思;
但另一方,耶伦也必须为拜登的经贸反华战略服务,既要趁机渔利,更要给国内反华阵营有个“我不是向中国彻底服软”的姿态展示——这次先到广州,其实也有“搜集中国对美贸易不公平罪证”的目的。
而筱林倒是觉得,愿意摆出两面派,与中国既要合作也要对抗,这种表现,反倒让筱林安心不少——耶伦至少还愿意坚持对华合作,哪怕是“搜集罪证”,也愿意亲自前往中美经贸一线城市进行实地考察,而不是像特朗普那样,坐在华盛顿,闭着眼睛就对中国一顿乱扣帽子,咱们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特殊时期,咱们对对手,确实不能期望太高。
美国对中国存在着5大误解
既然说到这里,咱们就得顺便谈谈,如今的美国经济界,到底是如何看待中国的。而筱林注意到,美国知名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经济问题资深专家尼古拉斯·拉迪,就于4月2日在《外交事务》杂志发文指出,如今的美国,对中国存在着五大误解。
哪五大误解?
其一,中国经济向美国经济规模趋同的增长进程已经停滞——从2021年到2023年,中国GDP占美国GDP的比重从76%下降到67%。美国业界和政府都普遍认为,中国经济规模向美国靠近的步伐,已经趋于停滞,中国已经几乎不可能在GDP上赶上美国;
其二,中国的家庭收支不足,消费者信心弱——中国的内需,还是起不来,中国经济要摆脱对外贸和基建投资这两根“拐杖”的过度依赖,已经是事实上失败;
其三,价格通缩已在中国根深蒂固,将中国推向衰退——2023年,中国消费价格只上涨了0.2%,这意味着中国家庭会因为预期价格会继续走低而减少消费,从而导致需求减少,经济增长减缓;
其四,房地产投资可能崩溃——依照新屋开工率数据,2023年全国新屋开工数量仅有2021年的一半;
其五,中国企业家正将资金转移到国外——2014年,全国私人投资占到总投资的近60%;但到2023年,私人投资仅占总投资的50%,也就是俗称的“国进民退”。
但在这篇文章中,尼古拉斯·拉迪却对此进行了一一驳斥:
首先,虽然中国GDP对比美国的比重确实下降了,但到2023年,中国GDP比2019年(全球疫情前夕)增长了20%,而美国只增长了8%。这足以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动力远比美国人想象的强劲,而美国人自己,反倒是愈发虚胖;
其次,相关数据表明,就在去年,中国实际人均收入增长了6%,是2022年疫情期间的两倍多,而人均消费增长却高达9%。这种消费增长超过收入增长的现象足以证明,中国家庭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都远比美国人幻想的要好;
再次,2023年,中国核心消费者价格(指除食品和能源以外的商品和服务)实际上上涨了0.7%,中国企业也反倒是增加了借款,用于扩大生产,制造业、采矿业、公用事业和服务业的投资也有所增加,中国根本没有经济衰退的迹象;
接着,中国新屋开工数量之所以减少,是因为中国的房地产商这两年都在忙于将更多支出用于完成他们早些年开始的住房项目——2023年全国房地产竣工面积扩大至78亿平方英尺,首次超过新屋开工量,这当然有利于中国房地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房地产市场,根本不会崩溃。
最后,所谓“国进民退”,其实并没有相关数据支持。2014年之后私人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份额的下降,其实大都是由私人企业主导的房地产市场的调整造成的。
如果排除房地产,2023年全国私人投资反而增长了近10%。尽管有一些中国企业家选择离开中国,但仍有3000多万家私营企业留下来并继续投资。此外,未被正式归类为公司的家庭个体生意数量在2023年增加了2300万家,达到1.24亿家,就业人数约3亿。
总而言之,尼古拉斯·拉迪认为,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不能低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增长潜力,中国经济规模逼近美国的势头仍然存在,仍有可能在十年后超越美国。若不愿正视这点,陷入骄傲自满的情绪中,美国必然要付出代价。
但筱林倒是觉得,如果美国的精英们都是如此骄傲自满,那反倒是我们的最大的幸运了。
看更多的相关作品,请收藏我们的网站:https://www.kklift.cn/(KK生活网)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下一篇:我的广州之行—广州生活(我的广州之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