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正式印发
近日,《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后,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印发并在官网公布。规划提出,以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为目标愿景,围绕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打造老城市新活力示范区,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
作为广州历史上第一部多规合一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规划》是广州面向2035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根据《规划》,到2035年,广州市常住人口规模严格控制在2200万人以内;到2035年,广州将更高水平实现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
构建一带一轴、三核四极空间结构
空间格局方面,《规划》提出,推动千年城脉、文脉、商脉传承发展,促进传统中轴线、新中轴线与活力创新轴融合互动,实现中心城区历史文化核、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南沙新区未来发展核联动发展,坚持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紧凑布局、融湾发展,优化形成一带一轴、三核四极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镇空间结构。
一带为珠江高质量发展带,建设成为一流滨水区,打造展示老城市新活力、链接珠江口东西两岸发展的重要纽带。
一轴为活力创新轴,建设成为科技创新高地和新质生产力重要承载地,打造支撑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阵地。
三核包括中心城区、东部中心、南沙新区三个城市核心区,是承担全球城市功能、展现国际大都市时代活力与独特魅力的核心区域。
四极包括国家知识中心城、北部增长极、狮子洋增长极、从化绿色发展示范区四个外围综合新城,是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多点包括市桥、新华、街口、荔城四个地区中心和若干个新型城镇,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
构建珠江高质量发展带。沿珠江前后航道、东江、增江等主要水系,着力推进广州中心城区与东部中心联动发展。加快完善轨道站点、常规公交及慢行交通接驳,建设高品质慢行系统,加密过江通道,有序推进沿岸断点贯通。沿珠江两岸完善生态休闲、总部经济、科技创新、文化创意4类滨江节点地区建设,塑造历史古韵和现代风貌交融的国际大都市滨水区。
构建活力创新轴。按照北、中、南三段优化各类创新要素布局,贯通创新策源—孵化转化—产业应用完整链条,赋能传统产业、布局未来产业。依托轨道网络、高快速路网加强轴内南北重要平台快速连通。深度衔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强与港澳高校及科研资源协作,联动黄金内湾东西两岸创新格局,带动粤东西北先进制造业发展,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显著提升三个城市核心区发展能级。推进中心城区、东部中心、南沙新区三个城市核心区联动发展。其中,中心城区全面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和服务能力,成为集聚全球城市核心功能和展现国际形象的中心区域。东部中心加速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核心集聚地,建设开放高效绿色的门户之城、挺起产业脊梁的创智之城、青春活力共享的山水之城。南沙新区推进先行先试,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合理控制人口规模 营建7条活力城脉
人口规模方面,《规划》提出,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约束、人口变化趋势、用地状况和城市发展因素,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严格控制在2200万人以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约88.5%。同时,考虑半年以下暂住人口、跨市域通勤人口、短期商务旅游人口等在内的城市实际管理服务需求,预计管理服务人口2500万人—3000万人。2035年全市建设用地人口密度严格控制在1万人/平方千米左右,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严格控制在1.5万人/平方千米左右。
完善城市核心区—外围综合新城—地区中心—新型城镇的城镇体系。城市核心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严格控制在1000万人以内;城市核心区(东部中心、南沙新区)规划常住人口规模为200万人—300万人;外围综合新城规划常住人口规模为80万人—200万人;地区中心规划常住人口规模为20万人—80万人。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构建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同时要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构建更富韵律、更高品质、更有历史文化内涵、更满足人民需求的公共空间。建设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与帽峰山森林公园等都市绿心公园,塑造可亲水的珠江高质量发展带滨水区,开放更多的滨水空间,推动滨江空间贯通。营建7条活力城脉,串联从都市绿心至滨水岸线的高品质公共空间。7条活力城脉:包括传统中轴线城脉、新中轴线城脉、火炉山活力城脉(火炉山—大学城—七星岗森林公园)、香雪活力城脉(创新公园—开发大道—狮子洋)、暹岗大山活力城脉(暹岗大山—石化路—化龙湿地公园)、南香山活力城脉(南香山—香山大道—东江)、荔湖活力城脉(增城儿童公园—荔湖—东江)。
全域统筹建设4000千米绿道、2000千米碧道、1500千米森林步道,保护南粤古驿道,连通各类公园、景区、传统村落,融入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科普教育等功能,塑造高品质线性游憩空间,实现森林围城、秀水绕城、碧道穿城、绿荫满城。
构建广州市多机场体系 平均通勤时间45分钟以内
交通方面,到2035年,广州将更高水平实现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即客运实现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货运实现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到2035年,广州将建成广覆盖的轨道交通网、高密度的路网、更友好的慢行网。市域时空进一步压缩,实现3060目标,中心城区与东部中心、南沙新区和外围综合新城30分钟互达,东部中心、南沙新区和外围综合新城之间60分钟互达。居民绿色出行更有保障,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85%以上,居民平均通勤时间控制在45分钟以内,减少通勤的不确定性,提高出行幸福感。
构建广州市多机场体系。扩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推进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建设,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形成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核心,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为辅,南沙、黄埔、从化等通用机场为补充的多机场体系。重点发展欧美直飞航线,加密东南亚、日韩航线,形成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航空交通圈。
加强干线铁路网建设。构建10个方向的对外高铁通道,形成辐射全国、连接东南亚、衔接欧亚大陆的国际铁路枢纽。新增9条高铁,优先建设与长三角(上海)、成渝、湛江(海口)、深港、珠澳方向的直达通道,重点提升引入城市中心的铁路通道能力,强化枢纽互联互通。
构建由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快线A、城市轨道交通快线B、城市轨道交通普线和常规公交深度融合的大公交系统,到2035年实现市域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60%,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80%。协同城际铁路,建设跨市城市轨道交通快线A,推动广州城市轨道交通网与佛山、中山、东莞、深圳、清远、惠州等城市衔接。按照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的运营模式,实现城际公交化,推进广州与相邻城市的各重要组团紧密联系。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快线B网络,支撑广州市域空间的一体化发展,实现东部中心、南沙新区及外围综合新城至中心城区快速通达。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
规划图/源自《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文本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胡群智
看更多的相关作品,请收藏我们的网站:https://www.kklift.cn/(KK生活网)